主内容開始
Header Banner

運動醫學教育系列手冊 VII - 脛骨痛症

返回教育手冊

引言

脛骨痛症並不是一個具體的診斷,它只是用來形容脛骨下三分一後內側部分(圖一)有疼痛及觸痛症狀的代名詞,其所包含的問題有:

  1. 脛骨內側應力綜合症
  2. 應力性骨折
  3. 間隔區綜合症

這些問題普遍見於經常在硬地上跑跳的人士,例如:短跑、長跑、籃球、排球等項目運動員、健康舞愛好者及古典舞舞蹈家等。

簡介

  1. 脛骨內側應力綜合症
    骨膜、腱鞘、肌肉或骨間膜因為拉傷或機械性刺激產生發炎而引起的病症,一般症狀只會在活動時出現,休息時便很快消失。
     
  2. 應力性骨折
    由細微的骨折開始,其後可變成肉眼可見的問題,患者的脛骨一般會有明顯的觸痛點,症狀會於劇烈運動時出現,最後連所有負重活動甚至休息也會疼痛。
     
  3. 間隔區綜合症
    當運動時肌肉內的壓力增大,使骨膜間隙的隔區(圖二)(前、外側、深後及表後)血液循環及組織功能受到阻礙,患者只會在活動時有痛楚,休息時便很快消失,但觸痛可能仍然存在﹔情況嚴重時,被該間隔區的神經線所控制的地方亦會麻痺或有麻刺感。

脛骨痛症的誘因

  1. 不合適的運動鞋
    穿破舊、缺乏足弓保護及避震的運動鞋不能抵消腳跟著力時的重覆震動,增加對骨的應力。鞋前端腳趾關節位置部分要能伸屈自如,否則會增加後間隔區的受力。
     
  2. 足型及生物力
    足部的柔韌性過高或者扁平足都會加強對脛骨後肌(部分負責支持內足弓)的應力,而足弓高則避震能力欠佳,加重脛骨的應力。
     
  3. 下肢過度內收會增加足部內翻(圖三),因而增加了脛骨後肌的活動。足部過度內翻是脛骨內側應力綜合症的主要成因,跑步時髖部外旋及在田徑場上轉彎時過分傾斜亦會增加足部內翻﹔另外,前足著地的跑姿也會因為下肢增加受震而可能引起脛骨痛症。

  1. 過重及體能狀況差
    跑步時下肢所受的力度是個人體重的倍數,所以過重的人特別容易患上脛骨痛症。體能狀況越差,在同樣運動量下,身體的超負荷程度便越大,這些負荷在跑步時大部分是由外側及後間隔區的下肢肌肉承受。
     
  2. 肌肉不平衡及熱身不足
    趾長屈肌、小腿肌肉過緊及/或足內附肌過弱會導致脛骨痛症,適當的熱身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性及血液運流,否則會加速輕微拉傷及發炎現象。


  3. 訓練地面不妥
    經常在硬地上跑步會令肌腱勞損,使腓骨及脛骨承受扭力,在高低不平及山路上跑更會增加下肢間隔區的應力。
     
  4. 訓練過度
    過多及過急的訓練容易使運動員患訓練過度綜合症。
     

治療

  1. 積極性休息
    如果症狀嚴重及患病已久,運動員必需有一段時間的休息,避免進行引起痛楚的活動,但是仍然可以在水中跑步或踏單車。患應力性骨折者,需要有 X 光片証實傷口已經癒合才可回復完全正常的訓練。
     
  2. 藥物
    醫生處方的非類固醇性消炎藥一般亦有幫助。
     
  3. 物理治療
    冰敷及電療可以有鎮痛及消炎的功效。另外,物理治療師亦會因應個別運動員的狀況,教授特別的伸展及增強肌力運動。
     
  4. 鞋墊及運動鞋
    擁有避震及糾正足部內反及扁平足功能的鞋墊可以幫助減低症狀,換掉破舊的鞋子吧!運動鞋要能適當地支持腳跟及足弓部分。


如果已接受傳統性治療四至六個星期﹔但症狀仍然持續的話,患者便可能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本文由香港體育學院運動員及科研事務科運動醫學部提供作參考之用。

查詢資料,請聯絡運動醫學部
電話:2681 6134